7月21日,21岁的秦皇岛卢龙县姑娘王佳蕊安静地躺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病床上,鲜红的血液顺着输血管,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看着采集袋一点点被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撑起,仿佛看到“生命种子”在另一位年轻人的身体里生根发芽,采集过程的不适也缓解了很多。
“能够帮到他,让他活下去,是我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件事。”
历经4个多小时,王佳蕊完成了249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3596例,河北省第611例,秦皇岛市第3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害怕打针的她虽然对整个采集过程有过畏惧,但在石家庄准备采集的这5天也是多年来她最放松的一段时间。如果不是这次捐献,她一定还在烈日下的工地中挥汗如雨。
图片由市红十字会提供
21岁,正是女孩儿最美好的年华,很多同龄人或许还在校园里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享受着亲人的呵护。然而,现实的生活并没有给王佳蕊这样的机会。
无论寒冬酷暑,王佳蕊都和工友们奔走在建筑工地。
王佳蕊奔走在各个工地,见到她时,她正在楼顶做防水工程,戴着厚厚的手套。烈日下,爱美的她给自己配上了防晒帽,小麦色的皮肤,暴露了她长期在室外劳作的辛苦。顶着31摄氏度的高温,工作10分钟,就已满头大汗。
“今天不算热,就是有些晒。”说着,王佳蕊铆足了劲儿,将一推车混凝土运走卸掉后,再回来装第二车,熟练地挥锹让她节省了时间。
“小推车不大,装满了也有300多斤,对于一个小姑娘来说不轻巧啊。”劳务公司负责人张振宏非常佩服王佳蕊的毅力。全年无休,王佳蕊能收入6万元左右,这一年的血汗钱勉强能维持她母亲的医药开销。
王佳蕊出生在卢龙县印庄乡相公庄村,10岁时母亲被检查出肝硬化,身体每况愈下,3年前又因脑血栓瘫痪在床。
“她父亲去世早,还有年幼的弟弟,7年前,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王佳蕊身上,在本该被呵护的年纪,她坚强地撑起了整个家。”卢龙县印庄乡相公庄村支部书记王金兵说,王佳蕊是个好孩子。
今年6月,王佳蕊的母亲病情突然恶化,在卢龙县医院重症监护室救治了一周,动辄上万的医药费让王佳蕊犯愁,她不知自己还能撑到什么时候。
“妈妈一年的医药费加起来要几万元,小弟还在读初中,因为照顾妈妈,他上学期有一个月都没能上学,妈妈出院后,也是他一直在家照顾……”重病的妈妈和14岁的弟弟是王佳蕊最大的牵挂。16岁就出来打工的她,不敢生病,不敢偷懒,拼尽全力,为家人争取生活的希望。
除了在工地干活,王佳蕊还利用积攒的经验,帮助工程方联络工人,“这孩子肯学肯干,考了驾照,还经常开着面包车拉货,帮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找活儿。尽管生活这么艰难,她却从来不抱怨,总是乐呵呵的。”工友们对王佳蕊赞不绝口,当大家知道她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更加钦佩她的善良。
“妈妈已经病了11年,这几年连话都不能说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放弃她,有妈妈就有家。”自身的生活经历,让王佳蕊更加懂得健康的重要,2020年11月,她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我市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人重获新生。
今年4月,市红十字会通知王佳蕊初配成功时,她立即表示非常愿意捐献,当时正值卢龙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无法实现高分辨血样采集检测,待疫情平稳后,工作人员再次联系到她,她捐献的意愿依然坚定。
5月24日正午,骄阳似火,在卢龙县一个建筑工地前,卢龙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车内完成了对王佳蕊的血样采集。“这么远让你们跑来,你们辛苦了”。王佳蕊的话,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倍感温暖,眼前这位年轻的姑娘懂事得让人心疼。
护士为王佳蕊注射动员剂。图片由市红十字会提供
“这应该是最特别的一次采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孟庆英被王佳蕊的大爱深深感动,此次捐献,孟庆英全程陪同,“看她这几天还在与拖欠工资的施工方交涉,为工友们的工钱着急,真想为她做些什么……多么坚强善良的姑娘!”
王佳蕊得知,接受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是一名与她同龄的男孩儿,正在上大学,“能上学是多么幸福的事,盼着他早日康复,重返校园。”王佳蕊祝福这位远方的男孩儿,也希望所有家庭都幸福美满,远离病痛。
来源:秦皇岛晚报